124 | 0 | 62 |
下载次数 | 被引频次 | 阅读次数 |
“一带一路”新发展展望下文化丝路计划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国际提供契机。以安徽非遗花鼓灯为例在研究现状与困境分析基础上,结合花鼓灯源语资料提出文化专有项立体化外宣翻译概念与策略,明确了花鼓灯外宣翻译中编与译的适度性问题,实现非遗外宣翻译编译立体化融合。
Abstract:[1]推进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办公室.坚定不移推进共建“一带一路”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的愿景与行动———共建“一带一路”未来十年发展展望[EB/OL].(2023-11-24)[2024-04-18].https://www.yidaiyilu.gov.cn/p/0F1IITOI.html.
[2]高昂之.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与国际传播:现状与策略[J].浙江理工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19,42(2):136-142.
[3]杨港.“立体化教材+互联网资源”驱动的大学英语教学设计研究[J].外语电化教学,2019(1):23-29.
[4]Aixela, J. F. Culture-Specific items in Translation[A]. Roman Avarez and M. Carmen-Africa Vidal(eds.).Translation, Power,Subversion[C]. Clevedon:Multilingual Matters,1996:52-78.
[5]Shuttleworth, M.&Cowie, M.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[M]. Shanghai: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,2004.
[6]苗强.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[M].北京: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,2011:40.
[7]项东,王蒙.中国传统文化文本英译的音译规范刍议[J].中国翻译,2013,34(4):104-109.
[8]黄忠廉,张甜.文学翻译:看透,译不译透?———基于李锡胤与孙致礼汉译《老人与海》对比剖析[J].外国语(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),2021,44(4):76-84.
[9]谢克林.中国花鼓灯艺术[M].合肥:安徽时代出版社,1990:25.
[10]陈芳蓉.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的难点与对策[J].中国科技翻译,2011,24(2):41-44.
[11]许敏,王军平.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概念的英译研究[J].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,2016,24(2):108-112.
[12]仲伟合,周静.译者的极限与底线———试论译者主体性与译者的天职[J].外语与外语教学,2006(7):42-46.
基本信息:
DOI:10.16789/j.cnki.1671-752x.2024.04.013
中图分类号:H315.9
引用信息:
[1]谢长宗,浦毓珺.“一带一路”背景下花鼓灯立体化外宣翻译策略研究[J].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,2024,23(04):69-73+85.DOI:10.16789/j.cnki.1671-752x.2024.04.013.
基金信息:
安徽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“一带一路背景下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问题与对策研究”(2023AH052536); 安徽省省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“高职行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——以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”(2022jyxm1374); 安徽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“生态语言学视域下外宣翻译生态话语研究——以安徽省人民政府官网为例”(2022AH052218)